情趣用品

  連遠夫,男,18歲,小學就讀於享有600年歷史的北京府學小學,初中三年在北京十一學校度過,高中畢業於北京第二十中學實驗班。2012年高考.,被西交利物浦.大學土建系錄取,目前是AIESEC(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管理者之一。業餘時間喜歡「玩」薩克斯、鋼琴、貝斯等樂器,還熱衷於攝影、登山等。父親連百川:企業管理者,母親富戈:北大醫學部副教授。

圖片來自網路

  母親:求學路上的「助推器」

  早些時候由於工作原因,父親連百川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地出差中度過的,因此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從小到大,母親富戈一直是連遠夫生活和學習上的悉心「守護者」。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學習成績上有什麼起伏、智能上有什麼優勢和短板,媽媽對這些了如指掌。媽媽對兒子非常了解,總是會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給他提供有價值的建議,而不是逼迫,對此,兒子深表感激,他認為媽媽對他的關愛細緻、無聲而充滿民主氣息,「她知道動力來自於自身,強逼是不行的,一定要讓我自己真心想做。另外,無論我的想法多麼『奇葩』,甚至在她看來多麼不可思議,她總是很耐心的傾聽。」連遠夫說。

  連遠夫就讀的府學小學是北京最悠久的學校,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衚衕內明清兩朝的管辦學校——順天府學而得名的,被視為「一座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充滿現代化教學氣息的學府聖殿。」除了卓越的教學品質,連遠夫的媽媽還非常認同學校寬容的教學理念,並將其貫穿於家庭教育之中。連遠夫興趣愛好廣泛,無論是學鋼琴、薩克斯還是學攝影,媽媽非但不反對還予以支持,她認為這些是陶冶性情和提高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

  連遠夫從小喜歡觀察動植物,一直渴望成為一名生物學家,但是初三體檢時被告知色弱而學不了生物,為此他突然感覺失去了目標,情緒低落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接下來的高中學習生活中,媽媽一方面幫助兒子重新尋找適合自己的學業方向,重燃希望的火苗;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和身邊的資源,像只勤勞的蜜蜂一樣積極搜集各類家教資料、高考信息。「他剛開始有點排斥家教,後來媽媽幫他找到一位很有水平的數學老師,再加上媽媽的引導和付出打動了他,從此有了很大轉變。」爸爸連百川介紹道。

  重新振作起來的連遠夫在成績上有了很大提高,進入了北京第二十中的實驗班,高三幾次模考都高出一本參照分數線40分左右。成績提高了,接下來就要考慮專業和學校的選擇了。連遠夫一直對建築富有興趣,並在初中就渴望能出國留學.,英國的建築教育和建築體系是全世界的標杆,西交利物浦(簡稱西浦)大學是中國目前唯一一所強強合作,擁有我國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學位授予權的中外合作大學,媽媽便開始全面收集相關信息。「西浦2+2的學制對我很有吸引力。是我實現在劍橋讀建築系碩士的理想跳板。可以說媽媽幫我收集了所能收集的一切資料並給我很多建議,但不干涉我高考志願的填報。」連遠夫感動地說。就在11月,已經考取西浦的連遠夫又順利通過了建築系的專業考試,由此,他向自己的「劍橋建築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父親:成長路上的「精神導師」

  連遠夫的父母都是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的高才生,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擁有這樣優秀的父母,孩子深感榮耀的同時想必會有很大的壓力,就像人們在談論經典時普遍的觀點:所謂「高山仰止」,經典好比高山,往往是很難超越的。連百川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兒子是個「標準版的普通孩子」,「儘管兒子在截至目前的各類考試中的成績算不得出類拔萃,但是通過我們多年的精心培養以及對他的了解,我確認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並相信他會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收穫成功和喜悅。」連百川說。

  連百川認為「教育」不僅指針對知識、考試、技能等的學業教育,還包括對性格、品質、思維等的正向影響和培養。「我和孩子的媽媽在孩子成長和教育上各有側重,媽媽更多在生活、學業上悉心照顧,我更偏重對孩子意志、人格、品德、心理、樂觀精神等綜合素質的塑造。」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個叛逆期,只是輕重程度和表現形式各有不同而已。說到自己之前很少陪伴孩子,連百川多少表現出一些遺憾,但他慶幸自己適時地把握住了時機,找到了與孩子實現良好溝通的途徑。

  說到孩子的「閃光點」,連百川說最讓自己欣慰的是看到兒子漸趨成熟的心智、踏實的善心、以苦為樂的精神和身上洋溢的蓬勃、自信、積極的朝氣。他認為父親與兒子的交流不必多,重在質量,如今他會偶爾會和在外地上學的兒子互通簡訊,彼此交流觀點和感受。連百川還自豪地介紹,兒子本想通過網路報名,申請成為AIESEC在中國大陸地區的一名普通義工,卻意外地通過了AIESEC三輪測試並任命為項目管理者。「今年寒假他將按計劃去印度體驗義工生活,他對此很興奮。他覺得這是完善自己、放眼世界和豐富經歷的機會。」

  吃苦:鍛造毅力和自信的必修課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是國家的一樁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這就是說愛孩子是包括人在內的動物的一種本能,而怎樣理性的愛孩子則需要一種智慧,如果「愛」淪為「溺愛」,必將導致孩子在生存和精神上的殘疾。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全世界的獲獎者中大約有22%是猶太人; 猶太人僅佔世界人口的2%-3%,卻湧現了洛克菲勒、格林斯潘等操縱世界經濟命脈的猶太裔巨擎。究其教育的根源,乃是猶太人在教育方面非常注重孩子獨立意識、生存能力和吃苦精神的培養。對此,連百川深表讚同,他認為吃苦不僅可以錘鍊人的意志,還能孵化出人的自信。

  連百川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所謂的吃苦教育並非家長有意為之,而是艱苦的生活條件使然。夫妻二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積累,將小家經營得舒適而殷實,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想讓孩子獲得真正的鍛煉就需要家長「心狠」,願意並善於給孩子「找苦」吃。

  現在孩子一般都是溺愛過來的,多數孩子在10歲左右容易焦躁,喜歡和家長辯論甚至吵架,連遠夫也不例外。在他10歲左右,就經常和媽媽辯論,而且顯的很焦躁,他自以為自己很有理,按照平常說理的方法很難說服他。爸爸發現了這個問題,知道靠打壓和說理是解決不了的,也曾多次嘗試,結果是無效的。一次,一家三口去爬香山,爸爸發現兒子很開心,跑在前頭,很快就到了山頂。而且在上下山途中,爸爸發現和兒子溝通很順暢。連百川發現登山是父子交流很好的方式,而且整個爬山過程中,兒子非常開心而安靜,一點都不焦躁了。連百川認為登山是親近自然、鍛煉體魄和意志力的有效方式。為了培養兒子對登山的興趣,在兒子10歲的時候就給他配備了專業而齊全的登山裝備,「每次登山,我都不讓兒子『閑著』,要像我們一樣背東西。他第一次負重登山是在11歲登陽台山的時候,12歲登松山時負重20斤,13歲過生日登泰山時已經可以負重30斤了。」連百川回憶說很多人當時都向自己投來質疑的目光,覺得這個父親真狠心,「兒子在負重登山的過程中一次次挑戰自己的體力和意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會帶給他喜悅,漸漸的,他在『苦』中體會到甜,體會到戰勝自我的成就感。連百川引導兒子「我比別的孩子更能吃苦,這是個優勢」,在『以苦為樂』中找到了自信。」連百川認為,包括負重登山在內的吃苦訓練有助於孩子積極性格的塑造,使他富有應對挫折的勇氣。「他並不滿意自己今年的高考成績,但是自己很快就走出了情緒的低谷,當他對我說『高考意味著另一道起跑線,自己真正奮鬥的人生開始了,自己要開足馬力』時,我為他高興。」連百川說。

  出國:不應成為「逃避」高考的理由

  很多人批判目前的高考制度,連百川卻認為它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它是目前社會背景下相對平等、公允和透明的形式。人與人的智力差別並不是很大,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下,只要勇於拼搏、肯下功夫,就會脫穎而出。」連百川認為,中學,尤其是充滿壓力的高中三年是鍛煉人意志品質的時機,「圍繞高考的應試教育類似於軍訓,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高強度的『打磨』,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對『先天不足』的幼兒、少兒階段教育的彌補。」

  鑒於對目前高考和學校教育的理解和思考,連百川堅決反對兒子不經高考直接出國。剛升入高一的連遠夫尚未走出「生物學家夢想」磨滅的陰影,加之周圍許多同學、朋友選擇了不參加國內高考,直接去國外讀書,連遠夫的心也開始「蠢蠢欲動」了。「我有很多朋友的孩子都選擇了這條路,大多是失敗的。很多選擇中學出國的,往往具備一個條件和一個原因。所謂條件就是家庭有厚實的經濟實力,所謂原因就是孩子想藉此逃避高考、逃避枯燥而艱苦的高中學習生活。」儘管兒子為了說服父母做了大量工作,儘管連百川夫婦在孩子教育上一直秉承「民主」精神,但在高考前出國這件事上,兩人亮出了自己明確的態度:不是不允許出國,但一定要經過高考,經歷一段大學生活或者高考結束以後再出去!

  「我的觀點是,出國要麼趁早,條件合適的話孩子小學或者幼兒園階段就送出去,那時候孩子語言適應能力強,可以充分享受國外少兒教育的豐碩成果;要麼就在跨進國內大學門檻以後。如果僅為了逃避高考而出去,沒有頑強的毅力和吃苦精神,到頭來國內沒有基本保障,國外無法立足,只能兩手空空。」連百川回憶說,高中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很大的信息量,邏輯思維也比較縝密了,要徹底打消他的念頭又不讓他因此產生消極態度,只能以雄辯的事實和道理征服他,讓他真正心悅誠服。於是連百川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人生、生活、生命三個大角度,終於說服了兒子。

  目前,西浦大部分課程都採用英文教學,連遠夫在完成西浦為期兩年的國內教育之後,將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學習兩年,最終獲得國內外兩個學士學位。對此,連遠夫由衷地表示,是父母幫助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採訪手札

  智慧之愛是給予孩子生命的力量

  聽連百川描述和孩子一起負重登山的往事就聯想到在歐洲街頭經常看到的情景:年輕的父母帶著兩三個孩子,每人身上背著一個自己的背包,有的背包甚至可以和孩子「媲高」。一家幾口大大小小,他們步伐從容,表情淡定。父母不會因此遭受「心狠」的罵名,孩子也樂得承擔,更沒有因為負重而影響身高的發展。

  又不禁聯想到每次送孩子去幼兒園路上碰到的那位送小姑娘去幼兒園的老人家(奶奶或姥姥),從夏天抱到冬天。溽熱的夏天看到他們,心想:這麼熱的天還抱著,不會起痱子嗎?嚴寒的冬天看到他們,心想:老人孩子都穿那麼厚的衣服,不怕摔跤嗎?

  上海猶太母親沙拉是一位善於學習的優秀母親,在總結自己的教子心得時,她說一位猶太鄰居大嬸的話曾給了她很多啟示: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長大。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愛是要有質量的。有的愛就像清水一樣,潤過孩子乾渴的喉嚨之後就無影無蹤了; 而有的愛則好像濃濃的鮮血,注入孩子們的身心,一生都將在孩子的身上流動,給予孩子們生命的力量。

  「感謝爸爸媽媽給了我機會,讓我成為想成為的人。」連遠夫說,「他們一直是我人生中充滿智慧的引導者。」是的,合格的、成功的家長應該是睿智的引導者,而不是包辦者,不代替吃苦,不包攬人生責任。轉自某論壇。

  本文節選自《國際學校家長圈》的新浪博客。

  責任編輯:張粉霞



文章出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811/23427008.html情趣睡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tye53ll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